选设备-机械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8-12-25 10:01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能源是一个古老而又厚重的行业,区块链则是一个颠覆性的新兴技术。能源与区块链的碰撞颇有跨界的意味,那它们两者叠加在一起会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平行线相交:
数字化为能源区块链提供机遇
2009年比特币问世之后的若干年里,可以说能源行业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就像两条独立发展的平行线。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的煤、油、气,还是以“可再生”属性安身立命的光伏、风电、生物质,都是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以前就存在并正常运转了多年。另一方面,对于区块链技术而言,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只是比特币这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非常默默无闻的底层技术,在更多的应用场景被发掘之前,区块链几乎只是依附于比特币不断攀升的币价而博得关注的附属物。
能源的数字化革命为能源与区块链这两条平行线的相交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以PC作为数字入口的互联网时代,以及智能手机作为入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浪潮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社交、购物、出行,再到支付、新零售等等。被颠覆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商家、企业和行业本身。
对于能源企业而言,数字化被视作实现传统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并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驱动力。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要求,传统的以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正在逐渐向基于电力系统的光伏、风电等二次能源调整转型,而电力系统相比化石能源在本质上具有更契合数字化的先天优势。其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为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提供了完美的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客观上为数字化的崛起扫清了技术层面的障碍。最后,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遇到的商业瓶颈也迫使从业者们重新审视发展之道,优先踏入数字化的领域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倒逼周边的其他从业者开始转型,传统能源行业开始向数字化敞开大门。
数字化推进:
从能源互联网到能源区块链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智慧能源战略及示范项目的落地是中国推动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一环,也是能源数字化的先行者。2016年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能源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同年8月18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一方面,“互联网+”智慧能源意味着能源生产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引领“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智能集成、多能互补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这也催生了基于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的新型商业模式,为日后实现更广泛、更灵活的能源交易和补贴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借助国家能源转型的东风,能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曾分别尝试从各自的角度推进能源互联网。从风机硬件制造起家的远景试图将其形象定位为能源互联网首倡者及头部玩家,选择以输出能源互联网操作系统的策略获得“大一统”的江湖地位;协鑫、汉能等光伏企业则是在自身持有的电站上嵌入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的互联网化的运维监控集成管理系统。同时,BAT这样的重量级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入局,如腾讯与中广核签署协议,以“互联网+清洁能源”为核心,开展包括混合云、全球协同通信、微信企业号、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合作;阿里则是在光伏组件生产端发力,天合光能宣布引入阿里云ET工业大脑,用于寻找更优生产工艺,以提升电池片光电转化率。
如果说“互联网+”智慧能源战略是中国能源数字化转型开端的话,区块链+能源则是能源数字化的进一步求索与尝试。能源互联网踌躇多年未能实现宣称的“颠覆”,归根结底是它仍旧只是现有中心化能源系统的数字映射,其实质是将原有的能源数据电子化和互联网化了,体现为能源管理系统的操作平台化和能源产品的电子商务化,仅仅是业务层和终端交互方式的变化,并没有带来能源行业生产关系的革命。这就好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只是服务于国家法定货币的电子化支付手段而已,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革命。而区块链技术的兴起,终于让能源互联网的愿景更加接近实现。
区块链所做的是利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在商业信任、价值传递、交易清结算等多维度解构现有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并搭建新的能源商业体系的底层构架。第一,未来能源互联网中各节点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产销者(prosumer),以去中心化形式互相交换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同时各主体平等分散决策,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属性可以匹配该结构,实现所有节点权利义务对等。第二,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征使得多元化的能源市场中无需第三方的信任机制即可实现信任点对点的价值传递。第三,基于区块链公链开发的智能合约功能可以使合约的执行变得智能化和自动化,购售电交易、需求侧响应等都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来实现。
创新性尝试:
不可盲目排斥也不应盲目乐观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02.98万辆,同比增长68%,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势头强劲。火爆的背后,不同细分市场中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传统车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