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设备-机械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9-02-11 09:41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上突出位置,狠抓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逐一制定“千亿产业”培育发展路径图,大力推进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世界级智能电气产业集群、千亿级时尚智造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取得更大突破。
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迫切需要破解中低端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引领不强等发展难题,实现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的跨越,而有效推进人才队伍尤其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温州产业人才队伍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规模小、实力不足。据《温州蓝皮书》课题组研究,在2015-2017年对温州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人才缺乏”问题,已经连续三年被列为温州经济发展主要瓶颈的第一位。截至2017年底,温州人才资源总量虽然达到186.34万人,但人才的整体实力较杭宁两地差距较大,与台州、绍兴等地相比也无优势,每万人口人才数仅高于丽水。全市技能人才107.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94万人,占比仅24.2%,低于全省平均。同期,杭州高技能人才为44.3万人、宁波为37.5万人,台州、绍兴也高于温州。
二是高精尖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人才供求矛盾、层次不高、分布不均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在温州鞋服、泵阀等传统行业中,初中毕业或初级工以下员工约占职工总数85%,本科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员工占比不到5%。规上工业企业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不足2%。以企业人才目前可评的正高级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例,人数更是屈指可数,温州2013-2017五年合计取得该项职称的为94人,相当于杭州一年取得该职称的人数。
三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窘境并存。由于区位具有局限性、难以成为人才创业创新首选地,人才政策缺乏比较和竞争优势,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企业管理模式仍较落后等原因,温州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挑战。
切实打好引人用人
育人留人组合拳
建议一:树立“大人才观”,统筹各类产业人才。
一是坚持深化“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抢”人才就是抢未来的理念。二是重视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创新,着力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条条框框,引导更多精英人才向企业聚集。三是引导企业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坚持招商更要引智、上项目更要引人。四是实施有效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建议二:打造三支团队,夯实产业人才体系。
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一是坚持把企业家队伍作为“稀缺资源”来对待。二是注重从龙头骨干、高成长型、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中遴选企业主要负责人,组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库,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三是抓好“青蓝接力”行动,形成梯次布局。四是体现实用实效、讲究贡献原则,把握税源建设主线,以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培育的重要依据。
打造“高精专”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重点引进“国千”“省千”、海外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冲击国内外科技前沿、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产业研发带头人。二是加快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以培育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技师、高级技师等为重点,形成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有序、技艺精湛的技术骨干力量。
培养优秀生产经营管理骨干队伍。一是依托知名大公司、高水平院校和其他专业培训机构,加强本土企业经营管理骨干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与能力。二是鼓励企业培养与引进一批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管理人才,充实企业现代管理的人才储备。三是允许退职、退休公务员经界定批准后到企业发挥余热,充实管理人才队伍。
建议三:完善保障机制,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创新人才政策顶层设计。我市此前出台了《关于高水平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的40条意见》,打造温州人才政策新高地。然仍存一些不足,比如:在解决人才子女就学方面,规定企业正高职称人员的子女,在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由公办学校无障碍安排。事实上,企业的正高职称人员目前主要为教授级高工。据调研,取得该职称者,年龄绝大部分超45周岁,其子女也大多过了义务教育开始阶段,无需被照顾入学。应向广东深圳、东莞等学习,建立诸如人才子女就学名额按企业纳税贡献额等,交由企业自主分配的普惠政策。
展览现场 志愿者在为观众导览。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深圳的春节,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三年一度的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不会打烊,